网站首页 美容 养生 医疗 亲子 情感
当前位置:哇咔秀 > 养生 > 心理养生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栏目: 心理养生 / 发布于: / 人气:9.41K

(1)建立相互信任情感纽带

家长如何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公平的基础上,孩子在家庭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就要小得多。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遇到困难也不会回避与家长的讨论,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谈什么,都不会受到家长的批评,相反能够从与家长的交谈中受益。

沟通是建立亲子纽带的最好方式。将沟通编织进日常生活的背景中,随时随地地和孩子谈谈心、做做游戏、共同完成家务,就可以使沟通轻松自如地、持之以恒地在家庭中进行下去。大家都养成公开、坦率交流的习惯,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会减少很多心头的郁闷。在无所不谈的交流中,家长可以很快地发现孩子的困难,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干预。

当孩子信任父母,孩子就愿意主动向父母袒露心迹,遇到困惑时也会主动向父母求助,问题就容易得到解决。当父母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他这个年龄所具有的基本判断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能够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指导,帮助孩子自己克服困难。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自信的培养,也增强了孩子的能力,对今后孩子更加从容地应对挑战和压力,适应环境极有帮助。

(2)掌握考察心理状况的知识和技巧

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及早发现有助于采取果断措施,及时疏导或治疗,帮孩子清除发展路途上的障碍,避免造成严重后果。与其他任何疾病一样,早发现,早治疗,康复效果越好,不会留下后遗症。

建立与孩子的情感纽带有助于增强家长的敏感性,但是否善于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还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必要时还需要求助于心理治疗专家。

家长可从以下几个途径测评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①判定孩子适应环境的状况。

尽管心理学家们在描述心理健康标准时各不相同,但大都把“适应良好”作为一条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依据。因为,良好的适应涉及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标准。孩子是否适应环境可以从孩子在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行为言语、情绪情感方面来观测。

家长可注意考察孩子在学校、公园、商店或其他公共场合,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如果存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违反常规的行为,就需要引起注意。撒谎、偷窃、故意破坏、不守纪律、侵犯性行为等一些在孩子当中常见的“调皮”举动,如果持续发生,很可能有深层的心理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行为、情感、言语是否与外在生活情景相一致也能反映孩子的心理状况。孩子言行表现与外在环境越不协调一致,心理越反常。如果孩子老是吃不下饭,或暴饮暴食,做功课、看书总走神,做游戏时提不起精神,在同龄人群体中格格不入,为无足轻重的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大发脾气等等,孩子是在发出信号——我需要帮助。

②观察孩子有无异常的症状。

观察孩子在自然情景中的行为表现,捕捉基本信息,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问题。孩子不善于掩饰,处于压力之下,面临困境,感受巨大心理冲突的孩子往往表现出行为方面,甚至生理方面的异常。孩子体重骤增或骤减、精神委靡、失眠、嗜睡或经常做噩梦、亢奋多动、焦虑不安、害怕、沉默不语、躲避与人的接触、记忆力下降、成绩急剧下滑、身上有伤痕等现象,都是应引起警觉的症状。家长一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对异常症状很难做进一步细微的检查,但可以通过询问孩子的感受来综合判断。任何行为必然伴有主观感受,一种行为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还要看孩子的主观感受如何。要看这种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

③用心理测量工具测定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专门的心理测验量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一个人的某些方面的心理属性作出测定,判定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测试可使用的量表很多,但并不是任何一本书籍或杂志上登载的心理测试题都可以准确测试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家长需要向专家咨询,最好到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联系,借助科学的方法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

家长对心理测试的结果也不可迷信,需要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况来看待,家长可以请求专家帮助分析和解释。另外,切忌将测试的结果当作结论,为此灰心丧气,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记住,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找到孩子需要帮助的地方,以便给孩子最对症的引导和支持,让他拥有快乐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可助一臂之力的辅助策略,而不是对自己教养能力和效果的评判。能够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足以证明你对孩子的爱与关注了。

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有:

①不成熟行为及多动障碍:多动不宁,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易分心,做事无常性,行为举止幼稚,冲动任性,依赖性强,坐立不安。

学习困难: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儿童,学习成绩明显落后。

③情绪障碍:抑郁、焦虑、恐惧、自卑、强迫、敏感多疑、情绪不稳等。

④抽动障碍:表现为反复、迅速、无目的、不自主的单一或多部位肌群收缩,如眨眼、挤眉、咧嘴、扭颈、发声抽动、清嗓音、干咳、甚至骂脏话等。

⑤行为障碍:遗尿症、遗粪症、厌食症、贪食症、神经性呕吐、异食僻、夜惊睡行症、口吃、发音不清等。

⑥品行障碍:说谎、逃学、离家出走、偷窃、纵火、攻击他人、争吵、斗殴、破坏物品、虐待小动物。

⑦孤独症: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语言发育迟滞,失去用语言交流的能力,重复刻板的摆放物品的活动,多数儿童智力差。

⑧不良习惯:吸吮手指,吸吮衣物,咬手指(脚趾)甲,拔头发(拔毛癖)。

⑨交叉擦腿综合症:幼儿则表现将两腿骑于凳子或木块,或某种物体上摩擦外生殖器。小儿做摩擦动作时两颊泛红,两眼凝视,额部微出汗,呼唤不理,如果强行制止则会遭到不满,甚至反对。多发生在入睡前或醒后或单独玩耍时。

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仅凭自己的印象和常识就断定孩子有心理问题,并把自己的揣测和忧虑流露在孩子面前。心理疾病的诊断是需要科学依据的,下结论尤其要慎重。没有专业知识的人是不能随意扮演医生的角色的。当你发现有一些令你警觉的现象时,切记不要紧张,不妨自己先到专业的心理健康机构咨询一下,客观描述你孩子的情况,讨教专家下一步该怎么办,是继续观察,还是带孩子来诊所检查;如果在家观察,又如何进行科学的症状观测和记录,观察期间如何引导孩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