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養生 醫療 親子 情感
當前位置:哇咔秀 > 養生 > 心理養生

揭密母子戀背後的心理能量

欄目: 心理養生 / 發佈於: / 人氣:1.78W

在當今社會中,“母子戀”要比“父女戀”少見得多,所以一旦見報,一定會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那麼,是何種心理能量可以造就這般驚世駭俗的愛情,又是何種力量可以使它經久不息?

揭密母子戀背後的心理能量

“母子戀”:掙脱世俗,色衰愛不弛

就女性而言,“母子戀”的成因與“父女戀”中的男性幾乎如出一轍,都是因為生理上的衰退而導致心理的“飽和”,從而產生諸多的消極情緒。而年輕戀人所帶來的青春活力會有效地消除老齡化所帶來的恐慌與孤寂。此外,年長女性也往往帶有“母愛需求滿足”的情結,在愛情中體會到自我的價值感。在這當中,由於某種“未完成情結”的作用,女性往往會在“母子戀”中表現出強烈的控制慾。

就男性而言,“母子戀”的形成則不僅會出於“戀母情結”的需求滿足,還會出於自身的“崇拜情結”作用。具體地説,“母子戀”更傾向於一種理想的愛情設定,其引發、維護及無私奉獻絕大程度來自於男性的某種敬仰及崇拜心理。

在心理學上,崇拜可謂個人對他人之言行與價值的認同與依戀。崇拜可使人產生無窮的生活幻想和激情,並可導致個人的狂熱的自我奉獻。過度的崇拜很容易導致認知中的“光環效應”,它通常指個人在敬仰他人過程中所形成的誇大了的社會認知。如一個人最初被認定是好的,則他身上的所有品質也都被認為是好的,有似“愛屋及烏”的原理。它會像月暈的光環一樣,向周圍瀰漫、擴散。久而久之,這種認知中的“光環效應”可使人對其敬仰人物形成一種強烈的心理定勢,把他(她)身上的一切都看得盡善盡美,即使他(她)有什麼缺點,也被淡化了。

正是這種強烈的社會認知作用,“母子戀”可以擺脱一般愛情對於年齡、容貌乃至金錢的束縛。所謂色衰愛弛,在所不惜,但總有一股力量讓人們掙脱世俗的偏見,讓年齡相差極大的人相知相愛。而這份冥冥之中的緣分,其實源自強烈的敬仰。

杜拉斯與雅恩的“母子戀”背後的故事

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1996)與雅恩·安德烈亞(1953-)的“母子戀”就是這樣一個典型。雅恩在1980年夏天與杜拉斯相識,當時他只有27歲,而杜拉斯已是66歲。他當時在大學主修哲學,是杜拉斯的超級粉絲。杜拉斯來到他所在的城市參加《印度之歌》電影的首映式,並舉行了一個座談。懷着極度的興奮,雅恩參加了座談會,並在分手前大膽地問杜拉斯能否給她寫信。杜拉斯隨口説:“可以,你把信寄到我在巴黎的家裏來吧!”雅恩後來果然寫了信,並得到了杜拉斯的回信。雅恩意猶未盡,又提出要到杜拉斯的家中親自拜訪,這也得到了杜拉斯的認可。

就這樣,雅恩成了杜拉斯的情人、祕書和助手,也成了她的奴隸、傭人和出氣筒。他整天替杜拉斯整理稿子、搞衞生、幹雜事,還要開車陪杜拉斯兜風,替杜拉斯洗澡擦背,聽杜拉斯説話。這還不夠,雅恩還要挨她的罵,受她的罰。受不了時,雅恩會離家出走,徹夜不歸,在車站或酒吧裏過夜。但沒過幾天,他又會乖乖地回來。因為他受不了沒有杜拉斯的日子,而杜拉斯也歡迎他回來,像安撫迷途知返的孩子,親熱地把他摟在懷裏。

人們不禁要問,一個是傳奇的作家,一個是默默無聞的大學生,兩人相差39歲,卻擁有一段16年的驚世駭俗的愛情。那麼,是什麼力量使得桀驁不馴又極端唯美的杜拉斯愛上了小自己近40歲的大學生,又是什麼力量驅動着血氣方剛的雅恩承受了種種壓力,與杜拉斯走到了一起?

杜拉斯與雅恩在對方那裏各自得到了什麼?

對於杜拉斯而言,她首先得到了控制慾的滿足。杜拉斯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殖民地時期的越南度過的。這段經歷使得她的性格變得極其複雜。一方面,她想涉足所有的領域,熱衷於危險的調情,渴望得到權力。另一方面,她由於從小在家中沒有地位,備受哥哥的欺壓,因而內心十分孤獨,壓抑。長久以來,她一直力圖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杜拉斯曾言:“小的時候,我總是感覺被人忽略和拋棄”。而雅恩對杜拉斯的絕對服從與不斷妥協,恰恰滿足了她的掌控欲。

其次,杜拉斯得到了挑戰世俗的滿足。她十分喜歡“摧毀”世人崇拜的東西,以另一種方式來重新開始故事。她曾坦白説,“我覺得應該從這方面來研究我。在這場賭博中,在這場自我作對的賭博中,我破壞了自己創造的東西。這就是我所謂的進步。摧毀自己所創造的東西。”事實上,杜拉斯一生都在追求逆轉形勢,她拒絕僵化、守舊和秩序。她敢於與小自己。39歲的人相戀,這本身就滿足了她想打破愛情世俗規則的心理。

再次,杜拉斯得到了愛情探索的滿足。她曾説:“生活就是愛。而愛就是屈服於既強大又柔軟、水一般的慾望,隨時準備迎接它,瞭解愛的激情及其巨大變化,敢於前往”海洋“。杜拉斯喜歡研究男人,先是用他們來了解愛情的祕密,然後再把他們拋棄。她與雅恩的”母子戀“,給了她對新型戀愛的最後體驗。

對於雅恩來説,與杜拉斯相愛,使他充分滿足了超級粉絲的崇拜心理。在少年時,雅恩就深深地愛上了杜拉斯的書,把自己想象為書中的角色。他曾把杜拉斯書裏的句子大段大段地抄下來,背下來。讀大學時,他因與杜拉斯結識而扔下了康德、黑格爾、斯賓諾莎、司湯達等哲學先賢。杜拉斯就是他心目中唯一的神。他曾説:”對我來説,杜拉斯成了文字本身。“

作為杜拉斯的超級粉絲,他長期心甘情願地生活在杜拉斯的陰影下。晚年的杜拉斯性格更加暴躁,時常對雅恩怒吼,讓他滾出房子去,或是滾回到原來的地方去。然而一次次的,雅恩去了又回來,因為他割捨不下杜拉斯。這就像他在書中所寫的:”我又能去哪兒呢?我哪兒也不能去。我愛您勝過世上的一切。“由此,所有的煩惱在這份執著面前,都變得微不足道。因為崇拜意味着順從,愛意味着忍耐。事實上,就連安德烈亞這個名字,也是杜拉斯給他起的。

”母子戀“的羣體心象分析:強烈的補償心理驅動

一般説來,”母子戀“較”父女戀“更難獲得社會的認可,其追求也需要更大的勇氣。而這背後往往是強烈的補償心理驅動。杜拉斯敢於與雅恩相戀,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奮力追逐自己當初失去的母愛。由於長期不受關注,杜拉斯從小就視家庭為棺材,力圖獨闖天下,哪怕是流浪街頭、去當妓女。杜拉斯曾言:”對那種危險的愛好,已經在我身上紮根。“而雅恩能與杜拉斯相戀,則是其極度崇拜心理的作用。在他們的愛情中,杜拉斯追逐的是愛情常規的破壞,以補償自己童年的被動與無奈;而雅恩追逐的則是偶像的確立,並竭力加以維護,以滿足自己的崇拜心理。由此,”母子戀“的出現一般會有下列特點:

第一、”母親“十分追逐個人行動的主動性,強烈希望打破常規,做一回真正的自己;

第二、”母親“的童年遭受過了極大的壓抑,一生都在逆反行動中尋找自己的定位;

第三、”兒子“由於十分崇拜”母親“的某個方面而誇大了對”母親“的整體的社會認知;

第四、”兒子“十分願意做”母親“的超級粉絲,並願意為此奉獻自己的一切。

杜拉斯的自傳體小説《情人》講述了一個貧窮的法國女孩與一位富有的中國少爺之間深沉而無望的愛情故事。它真切地描述了情人間的那種反叛與無奈的心境。其實,這也為杜拉斯晚年的”母子戀“埋下了伏筆,因為杜拉斯需要反叛,這可謂是她生命的活力!

也許正是這一切,才令一個名叫雅恩的小夥子對她佩服得五體投地,甘願為她付出一切。

Tags:揭密 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