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美容 養生 醫療 親子 情感
當前位置:哇咔秀 > 養生 > 心理養生

不敢和陌生人説話是什麼心理現象

欄目: 心理養生 / 發佈於: / 人氣:8.32K

1、不敢和陌生人説話是什麼心理現象

不敢和陌生人説話是什麼心理現象

曾經有人問:“做兒童跟做青年最大的不同在哪裏?”一個女孩這樣回答:“我記得小的時候,如果害羞不跟別人講話,人家會説:‘好可愛的小妹妹,這麼文靜乖巧’。可是長大後的我現在如果害羞不語,別人就會認為是沒禮貌。”

的確,仔細想起來的話,很多人都會因為害羞,而造成“自己哀、別人怨”的場面。因為感到害羞而不知如何跟人相處,往往也會讓自己覺得生活中處處都有壓力,不但自信打了折扣,也容易造成惱人的情緒困擾。

一談到害羞,總有人説是內向惹的禍,讓這麼優秀的人害羞不前。但是害羞的人一定內向嗎?事實上恐怕不然,心理學家發現,有很多的人,其實是害羞而外向的。

2、害羞之人的注意焦點在哪

也就是説,內向的人注意力的焦點,通常是放在內心,喜歡自己去思考,去感受內心變化,而比較不在乎外界的事情。但是外向的人就剛好相反了,外向的人注意力的焦點是放在外界的人事物,他們可是標準的好奇寶寶,對人很感興趣,對環境也很想了解。

但是有些事光有心是不夠的,如果有人心有餘而力不足,“我有興趣去了解你,但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的話,這樣的人就會變成外向而害羞的人了。

通常這樣的人,比內向而害羞的人,會更多一份力有不逮的挫折感,想做卻做不了,誰能不失望呢?你也深受害羞之苦嗎?

3、社會誠信為何一再缺失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有“人無信而不立”的説法,何以如今各類誠信問題層出不窮?“簡單地説,就是社會轉型過程中,此前各種社會誠信的社會性條件和要素崩解了,但新的相應的社會性條件與要素還沒有建立起來。”

比如中西方社會價值系統的某些因素,被一些人按自己的利益要求選擇出來進行機械結合。如中國傳統的功利理性是與誠信及羣體主義道德相匹配,但當下有些人卻只想要功利理性。我們過去的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誠信缺失者要付出很高的風險成本。

社會誠信必須用法治加以保障,誠信並不是純粹的道德規範與準則,它與法律密不可分,一些嚴重不誠信、不道德的行為就是違法行為,法律的懲處為誠信提供了最有效的維護。無可否認,誠信缺失問題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

誠信如何重建

不論發生了多少不誠信的案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仍是中國大多數人的牢固信念。但維護一個社會的誠信,僅靠良知是不夠的,還需要硬性的約束。“善良是美好的,也是脆弱的,它需要強有力的保護”。

“政府誠信應當成為整個社會誠信的示範者。”建立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誠信缺失責任追究機制,保證公眾具有追究和懲罰背信棄義行為的權力。

我們該如何審視當今社會的誠信狀況

“改革開放30多年,最初的目標很物化。當物化的目標陸續實現,人們開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精神層面。但偏偏在社會轉型期,誠信這個問題讓人糾結。”值得欣慰的是,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中國人對誠信高度共識,衷心期盼。每當出現不誠信的事件,人們都給予集體的批判和譴責。每一個誠信的案例,則會被成千上萬的網民高高頂起,被大家廣泛傳揚。